
1200人,288小时,生产生铁25.75万吨……

逆境中创造新纪录

1号高炉是新中国的“初代铁军”,1959年周恩来总理曾为其出铁剪彩,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生产工艺。这座“活文物”见证了包钢68年的腾飞之旅。


10月9日,经过90天项修的1号高炉如期开炉复产。此时包头市疫情防控形势十分复杂,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工业企业疫情防控的紧急通知,包钢股份炼铁厂党委迅速研判,成立防疫保产领导工作小组,制定下发《炼铁厂疫情期间弹性办公闭环管理预案》《炼铁厂疫情期间驻厂闭环管理保产应急预案》,并决定在全厂设备运行区域岗位暂时将“四班两倒”调整为“三班两倒”,全体在岗职工立即驻厂保产。
接到驻厂通知后,1号高炉的全体干部职工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地开炉工作中。开炉3天,在克服高炉开铁口难开、渣铁流动性差等困难下,1号高炉顺利达产,高炉利用系数2.2,创造了新的复产纪录。
相较于其他几座“较年轻”的高炉,1号高炉开炉复产需要准备得更充分、更全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包钢高炉炉前工首席技能大师孔德礼提前两个月带领团队着手准备高炉复产工作,他说:“这次1号高炉复产达产是我工作三十来年最顺的一次,以往1号高炉需要15天才能达产,这次顺利的出乎意料。”然而这样的“出乎意料”背后,是前期的周密部署、精心筹备,以及点火送风后全系统的高效协同、积极配合,才使得1号高炉迅速复产达产。
抗疫保产力量源于职工

8张折叠床,简单的被褥,桌上的泡面……把原本并不拥挤的休息室塞得满满登登,这就是几位炼铁厂职工已经住了十多天的“家”。
丁坤是1号高炉冶炼区域技术主管(炉长),从9日至今他一直坚守岗位,吃住在厂,顾不上眼里的血丝和变色的白色衣领,丁坤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炉生产上。在1号高炉操作室,他手指控制屏幕对记者说:“你看,我们生产最好的一天高炉系数达到了2.31。”
疫情没有阻挡炼铁厂职工战斗在生产一线的热情与勇气,相反更激起了包钢人骨子里战天斗地、勇于直面困难的豪气。面对简陋的生活条件和艰巨的生产任务,一名职工打趣道:我们用这种方式致敬第一代包钢建设者。
抗疫保产的力量源于职工。为了不负这份力量,包钢股份炼铁厂党政工团千方百计解决职工驻厂期间遇到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多角度关心关爱职工身心健康。动供作业部三号净化站岗位职工王桂华还有几天就退休了,10月20日她在最熟悉的工作岗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当大家手捧蛋糕、唱着生日歌出现在她面前时,王桂华感动地说:“不知道厂里给我准备了这样的惊喜,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过生日,我将终生难忘!”驻厂保产期间,还有55位职工同王桂华一样,收到了生日祝福。而这一份份特别的祝福背后,饱含着包钢股份炼铁厂党政工团对全体驻厂干部职工的关爱与感谢。炼铁厂工会副主席贺改琴说:“抗疫保产期间,炼铁厂各级组织以服务职工为中心,线上线下走访慰问职工,真情关爱职工,竭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面对疫情大考,
炼铁厂全体驻厂干部职工
坚守岗位、勇毅前行,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
全力以赴确保各项工作稳定顺行,
也必将迎来抗疫保产的最终胜利。
图文|吴海龙 李明儒(炼铁厂)
编辑|张 玥(稀土钢炼铁厂)
审核|包钢股份综合部(工会)

